設為首頁 | 加入收藏
    當前位置:首頁 > 廉政動態(tài) > 廉政時評 > 正文

    通往科學殿堂的路上,怎能搞形式主義

    中國紀檢監(jiān)察報   張琰   2018/11/7 10:57:35【字體:  
    分享至

    用微信掃碼二維碼

   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

    最近,中國科協(xié)發(fā)布了《第四次全國科技工作者狀況調(diào)查報告》,里面有幾組數(shù)據(jù)惹人注意:93.7%發(fā)表過學術論文的科技工作者認同發(fā)表論文的主要目的是達到職稱晉升要求,90.4%是為了完成各種考核要求,科教輔助人員為達到職稱晉升要求而發(fā)論文的比例達到96.2%。62.1%的大學教師、44.9%的科學研究人員在各種形式的科研成果中最看重論文。

    我們時常批判行政工作中的形式主義:材料出政績,填表判高下;工作好與賴,考核來說話。如今這個公式套用到科研領域,也照樣成立:學術做得好不好,就看論文發(fā)得多不多;職稱能不能評得上,就看履歷漂亮不漂亮。就算論文背后的科研成果成色不足,人才頭上的“帽子”缺斤短兩,在“形式大于內(nèi)容”的不等式下,這些問題都不是問題。

    如果在通往科學殿堂的路上搞形式主義,那只會離科學越來越遠。“帽子”與利益緊密掛鉤,人們會對職稱、論文、獎項這些美麗的“形式”過度上癮,直至為了形式上的“達標”,而去搞學術造假、論文注水,抄襲、盜用他人的學術成果……

    如果任憑形式主義在科研領域大行其道,就會導致潛心搞科技創(chuàng)新的失去市場,在造假、造勢上搞“創(chuàng)新”的卻風生水起,造成“劣幣驅逐良幣”,對科技創(chuàng)新力可謂“萬點暴擊”。我們相信調(diào)查報告里那93.7%“認同發(fā)表論文主要目的是達到職稱晉升要求”的科技工作者中,大部分都是熱愛學術、真學實干的人才,可惜被形式主義的潮水裹挾其中,常常身不由己——人人都戴“帽子”,自己不去奮力抓一頂扣在頭上就沒有安全感;時間精力寶貴,卻耽誤在繁文縟節(jié)和無窮無盡的審批報表里。個人如此,單位也難逃“枷鎖”——不少高校和科研院所,被名目繁多的評比驅趕著,在追求名次、名氣、名利的路上汲汲遑遑。前不久,剛剛卸任的某大學校長就直言不諱:辦大學,有“帽子”才能名正言順,有名分比什么都重要。而論文發(fā)得多的學校,排名就能往上走,“帽子”也能多幾頂,所以能發(fā)論文的教師就成了學校的寵兒,即便論文有水分,也可能獲得“寬容”。

    治理科研領域的形式主義,就要把人才評價制度里的形式主義傾向去除,讓“形式”與“真理”相統(tǒng)一。今年的教師節(jié),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,“要深化教育體制改革,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,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,堅決克服唯分數(shù)、唯升學、唯文憑、唯論文、唯帽子的頑瘴痼疾,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。”最近,科技部、教育部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、中科院和中國工程院聯(lián)合發(fā)布《關于開展清理“唯論文、唯職稱、唯學歷、唯獎項”專項行動的通知》,正是對科研領域形式主義最有力的回擊。只有改變以靜態(tài)評價結果給人才貼上“永久牌”標簽的做法,改變片面將論文、專利、資金數(shù)量作為人才評價標準的做法,建立健全以創(chuàng)新能力、質(zhì)量、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,才能讓學術界少一些浮華躁動,多一點青燈黃卷、十年磨劍的靜氣和韌勁。

    治理科研領域的形式主義,還要加大監(jiān)督和查處的力度,不能板子高高舉起、輕輕落下。一味寬容和姑息,只會讓鉆營之人對學術道德更為不屑。對于那些搞學術造假、論文“404”的人,就要嚴肅處理,板子打到痛處才能“震懾一片”。

    話說回來,一些科研人員急功近利、學術不端的問題,也不能全讓體制機制制度“背鍋”。即便存在一些客觀上的問題,還是有很多優(yōu)秀科學家拿出了世界一流的成就。有人坐得了冷板凳、熬得住求索之艱辛,有人卻愛走“捷徑”,借用中國華融原董事長賴小民懺悔時說的一句話——“腳上的泡都是自己走出來的”,說到底,還是操守的問題。做學術是一場艱苦的修行,是對智力與良心的雙重考驗。制度是外在,修行靠自己。知識分子要有知識分子的“清高”,無論時代、環(huán)境如何變化,有些東西總要堅守下去,比如——崇德向善、見賢思齊,言為士則、行為世范,提攜后學、甘當人梯。(張琰)


    91综合精品自在线看,国产尤物在线视精品,人妻热视频精品,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喷潮